欢迎来到天珠收藏网

天珠的秘密

2022/01/05 栏目:天珠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市面上所有天珠都是人工造的,只有这种是天然的?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这几年天珠又火了一把,很多人觉得天珠太神秘了,各种奇怪的黑白图案居然蕴含这么多能量。但如果从材料和工艺的角度来看,就是玛瑙染色而已,人工的东西不值什么钱。但是世界上真的有天然形成的天珠存在。 蒙天珠的形成 蒙天珠原石形成于1-2亿年前,主要成分

众所周知, 珠子在古代的社会、宗教、经济等方面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被藏族人民称之为“Gzi”“Dzi”和“Zigs”的蚀花玛瑙珠是他们自古至今最为尊崇迷恋的珠宝。

玛瑙饰件

众所周知, 珠子在古代的社会、宗教、经济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被藏族人民称为“Gzi”“Dzi”和“Zigs”的蚀花玛瑙珠是他们自古至今最为尊崇迷恋的珠宝。

蚀花红玉髓

由于玛瑙特指条带纹路清晰的玉髓,而制作“Gzi”珠所选用的矿料有的具有条带结构,有的却是纯净的玉髓,因此“蚀花玛瑙珠”亦可称为“蚀花玉髓珠”。

多棱黄玛瑙珠

玛瑙贝饰

玛瑙耳珰

天珠”即“Gzi”“Dzi”珠的汉译名词,而“Gzi”“Dzi”又被汉语音译为“瑟”或“思”,藏族人民认为它是具有超自然功能的护身符,因此神秘而珍贵。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提及“天珠”,都会将它与藏族民间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传说联系起来,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天珠是一种特殊的昆虫(藏语vbu),曾经有人在山巅遇见这种昆虫,并用帽子逮住了它,当他挪开帽子时,昆虫即刻石化为天珠。

一说有具特殊善业的人在山岭中捕获了这种特殊昆虫,它们与人的“浊气”相触后石化成了天珠。因此,藏族人民认为天珠是由昆虫演变而来,人们有时还会发现这类珠子的“巢穴”。

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René de Nebesky-Wojkowitz)将天珠称为“猫眼石”,他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一书中记载了流传于西部藏区的一个传说,其中讲述猫眼石最初起源于日土镇附近的一座山上,它们如溪流般沿着山坡倾泻而下,某天有一个妇女向山上扔了“魔眼”,猫眼石的流淌戛然而止,但如今依然可在那里看到黑白条纹相间的猫眼石。

亚腰形蚀花红玉髓片珠

还有一种传说讲猫眼石是格萨尔王战胜“大食”(波斯)的战利品,他凯旋时掠夺了大食国王宝库里的宝石,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猫眼石,这种宝石由此被传布到西藏各地……众多美丽传说为神秘的天珠披上了五彩霓裳,使之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旖旎珍贵。

圆板状天珠(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工作队藏;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

天珠于20 世纪上半叶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以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吉塞佩·杜齐(Giuseppe Tucci)为代表的研究者在西藏进行考古和社会调查时关注到了天珠。

杜齐在《西藏考古》一书中将这种昂贵的珠子称为“Zigs”,并认为它们来自西藏的古墓葬和田野,是古代西藏与周边地区贸易的结果。学者洛伊斯·杜宾(Lois Sherr Dubin)认为天珠于公元7 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并更进一步提出这种黑白纹饰的蚀花玛瑙珠很早就与宗教信仰一起从伊朗传到了西藏。毋庸置疑,天珠是蚀花玉髓珠的一种。英国学者贝拉西斯(A.F.Belllasis)早在1857年就关注到蚀花玉髓珠,还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萨温城做了实地考察并对在玉髓珠上蚀绘白色花纹的方法和所用原料进行了研究。

麦凯(E.Mackey)也于1930年在这里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实验中通过改变操作方法和原料等手段成功地将白色纹饰蚀绘于玉髓珠上○7 。

霍鲁斯·贝克(Horace C.Beck)在麦凯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实验室中可操作的新方法,这种20 世纪上半叶的制作方法是:将一颗珠子用之前提到的碱蚀法把整个珠子表面处理成白色,然后用不同金属的硝酸盐溶液在白化后的表面绘制图案,之后再对珠子进行二次加热。他在文中详述了各类金属硝酸盐蚀染的效果,但实验的最终结果未能令贝克满意。此外,贝克还首次运用了分型与分期法对蚀花类的玉髓珠进行了研究。

在Etched Carnelian Beads 一文中,贝克将其所认为的用型一工艺制作的蚀花玉髓珠按图案特征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但他客观清醒地认识到:“新的考古证据有可能证明这是不正确的,而且很多图案类型是大量重合的。”而对于西方学者所认知的用型二工艺制作的天珠,贝克则坦言:“由于我暂时还没有发现这种工艺的制作流程,因此不能确知这种珠子到底是如何被制作的……” 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认为天珠是西藏人使用的一种价值较高的护身符,它们来自田野和古墓葬○9 。

圆柱状天珠

此外,关注到天珠或对其进行过探讨的还有法国的罗尔夫·阿尔费里德·史泰安(Rolf Alfred Stein)、美国的大卫·艾宾豪斯(David Ebbinghouse)和麦克尔·温斯腾(Michael Winsten)等,其中艾宾豪斯和温斯腾于1988 年联名发表了文章《藏族的瑟珠》。夏鼐先生是我国研究蚀花玉髓珠的先驱,童恩正、汤惠生、吕红亮、赵德云等教授也曾分别在其著述中论及天珠。

我们在梳理了上述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后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承袭了霍鲁斯·贝克的研究方法,运用分型、分期法将所掌握的文物资料从社会学、考古学、工艺美术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得出该类文物是区域间物质、文化交流的物证。但是,有关天珠制作工艺的探究则几乎一直停留在贝克的“不能确知这种珠子到底是如何被制作的”这一结论上。

换言之,天珠的制作方法始终如迷雾般萦绕在人们心头,再加上西方研究者20 世纪在实验室里的仿制实验结果,世人对天珠的认知更加扑朔迷离……

圆柱状天珠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库车县提克买克墓地出土)

长久以来,人们除了对制作天珠的工艺技术充满好奇,还提出了其他相关问题:作为来自远古时期的文物,天珠必须具备怎样的物质特征?它来自何方?人们为什么将天珠的珠体蚀花为黑、白两色?那些美丽的乳白色几何图案又蕴含着怎样深遂的文化寓意?

圆柱状天珠(湖南省长沙博物馆藏;长沙市咸家湖墓地出土)

我国近半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天珠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文物资料。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哲学、艺术史学、人类学、神话学等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为探讨天珠蕴含的文化寓意、文化传承及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矿物学、宝石学、物理学、化学、显微埋藏学(Microscopic Taphonomy)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丰硕成果也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方法来研究前文提及的相关问题。

本书即以我国西藏地区和“丝绸之路”路网中其他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20 余颗天珠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单反相机微距拍摄等观测手段对它们进行细部的微观观察和探究,进而厘清天珠在风化演变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变化规律,并对相应的受沁现象及发生机理进行客观科学的解析和诠释。

圆柱状天珠(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工作队藏;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

这种“微痕考古”(Microscratch Archaeology)的方法使传统的考古研究工作向微观、具体的思维领域纵深发展。笔者在运用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合理地推导出天珠蚀花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业学者对高古玉器次生变化的研究成果,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图文并茂地深入解析上述考古发掘出土天珠的具体受沁现象和发生机理。

圆柱状天珠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库车县提克买克墓地出土)

本书旨在告诉人们: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颗出土天珠的现有状态都是其埋藏入土后产生的各种受沁现象叠加于它在古代成珠时的状态之上的综合结果,而每一颗天珠在成珠时的状态及其渐次产生的受沁现象均与它们的玉髓珠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这些出土天珠在久远的埋藏过程中受埋藏环境和珠体矿料自身局部质量的影响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次生变化,它们叠加于在古代就已蚀过花的玉髓珠体上,最终在每一颗天珠上形成了纷繁复杂、斑驳陆离的现有状态。

美观悦目又寓意深邃的天珠携带着大量的远古信息向我们走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工艺技术、科技发展、文化交流、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由于西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文明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变迁,并因各个不同时期的宗教和社会背景而千姿百态,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天珠蕴含的文化信息也存在着相应的变化,但它始终具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和充分的统一性,从而促使人们对它进行全面考量。

因此,对天珠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现在还难以想象我们能沿着时代的线索去追述每一颗天珠在其社会背景中所承载的具体文化内涵,而只能通过这些出土天珠带给我们的具象信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解读其所蕴含的抽象的文化寓意,再从时间和地域间文化传播的角度理解天珠提示给我们的文化概貌。

圆柱状天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淅川县下寺墓地出土)

图1 圆柱状天珠

图2 圆板状天珠

图3天珠残段

中国现存最早的天珠是哪一颗呢?

这是一个问题。

2014年6月至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联合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在两处象雄时期墓地共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土坑墓和五座洞式墓。

五座洞式墓所处地区即曲踏墓地,位于札达县城西郊的象泉河南岸。此地在2010年时因修建公路发现过两座墓穴,2012年因为修建自来水管道又发现了一座,相继出土了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以及青铜器、铁器、木器等。由于墓葬形制遭到严重损坏,周边区域是否还存在更多墓葬不得而知。2013年考古队首次进入曲踏墓地,展开小规模试掘,但因为地表堆积砂石较厚,虽经过艰苦努力,仍无法寻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2014年6月,考古队借助科技手段,并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分析,用探沟发掘方法最终找到了五座洞式墓葬,获取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图4-1 圆柱状天珠的端部

图4-2 圆柱状天珠的端部

圆柱状天珠的受沁现象

受沁现象的局部放大图

我爱天珠(30)

贾宝国 真正的至纯天珠很珍贵,佩戴时,珠子的两边不能与金属珠子搭配,避免磨损;同时睡觉或洗澡的时候要取下来。我一般睡觉时都是放在枕头下边,这样睡的比较安稳。 下面将多年收集的天珠资料整理一下发出来,也算是对曾经的爱好有一个交代。 每天10分钟,

2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这五座墓葬一字排开,埋藏于深约2米的次生砂石堆积之下,都属于带有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各墓室都保存有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大小陶器以及大量马、羊等动物骨头。木棺内有墓主人尸骨及大量随葬用品。墓主人都采用侧身屈肢葬式,身上覆盖厚厚的服饰残片,上面残留有成组的青铜饰片。墓主人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精美的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条、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精美的天珠(蚀花玛瑙珠),这是青藏高原首次考古出土。

央视新闻截图

这枚天珠呈橄榄形,两端截平,有穿孔,长2.85厘米,直径0.5厘米,最大径0.9厘米,孔径0.2厘米,深褐色和乳白色相间纹饰,天珠孔内残留有细绳,很明显用于系带。根据发掘所获得的碳14分析,曲踏墓地距今1800年左右。也就是说,这枚天珠的制作年代下限是东汉晚期。

曲踏墓地出土天珠

这一发现为考察西藏地区天珠的出现年代、形态纹饰及使用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证实了古象雄时期天珠的存在和流行。这枚天珠的出土引发了极高的关注,本次发掘也被评选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包含有发育不成熟的石英晶体的天珠珠体

3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7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说上面这枚天珠就是年代最早的出土天珠并不确切。

因为,在陕西省咸阳博物馆还躺着一串“玉水晶玛瑙琥珀琉璃串饰”。在这串串饰当中,有一颗带有白色条纹的柱形珠,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就是一颗天珠。

咸阳博物馆 “玉水晶玛瑙琥珀琉璃串饰”

咸阳博物馆“玉水晶玛瑙琥珀琉璃串饰”中西汉晚期墓出土天珠

陕西省咸阳博物馆的相关官方资料显示:大泉村西汉晚期墓出土佩饰1串,计23件:矛头形玉饰1件,壶形玉饰2件,釉陶纺轮饰1件,水晶饰3件,朱红玛瑙饰7件,花斑纹玛瑙饰1件,红色琥珀饰4件,琥珀卧虎饰2件,五彩琉璃饰1件,蓝色琉璃饰1件。

此组串饰应是项链一类的佩饰。

釉陶纺轮饰件

玛瑙饰件

琥珀饰件

水晶饰件

玉饰件

琉璃饰件

在这份资料中,“花斑纹玛瑙饰”就是今天藏家所说的天珠,它的制作下限是西汉晚期。

透光观察圆板状天珠的正面

透光观察圆板状天珠的背面

这是最早的天珠存在吗?或者说,中国最早的天珠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吗?

相信了解内情的行家都不会下这样的结论,因为作为一个文化系统,天珠是蚀花玉髓珠以及蚀花玛瑙珠的一分子,它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源流。

· 旧时西藏贵族配饰 ·

上图为馆藏西藏旧时贵族配饰,由珍贵老天珠、老珊瑚、珍珠、黄金、翡翠等组成。

· 馆藏文物 ·

上图为罗布林卡馆藏文物,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在藏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重要的场所重要的人物自然得有重要的宝贝。

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最早的蚀花玉髓珠起源于印度河谷,经海路贸易到两河流域。公元前5世纪后,蚀花玉髓珠主要制作于恒河流域和中南半岛,经由丝绸之路、西南夷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圆板状天珠背面受沁现象的放大图

3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7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1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1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断珠在1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3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天珠残段的断裂面特征

另一个角度观察天珠的断裂面特征

2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6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断珠端部的微距图

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对蚀花玉髓珠的研究已近百年,但蚀花玉髓珠表面各种抽象纹饰的意义尚且难以解读,蚀花玉髓珠背后的文明框架和文化交流也显得扑朔迷离,各界学者对蚀花玉髓珠的分类体系始终莫衷一是。因此,蚀花玉髓珠就像一个美丽的谜团,漂浮在古远的历史上空,等待着人们去揭开背后的真相。

本文源自头条号:周源集古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在抖音做天珠商人,月入千万”

文 | 新熵,作者|樱木,编辑|月见 刺眼的阳光,湛蓝的天空,质朴的人群,虽然已是冬日,但却非常热闹。这里是拉萨冲赛康古玩市场,张同学的背景音乐响起,镜头转向,抖音博主小胡子,开始了一天收货的旅程。 走入人群之中,小胡子一面寒暄,一面和熟悉的朋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