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珠收藏网

砡知行(7) 读《解密古代天珠》学习体会之沁裂纹现象

2021/11/24 栏目:天珠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高武低玄武侠小说《主角传——天珠》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书名:《主角传——天珠》 分类:武侠偏玄幻 简介:被传为修炼天才的韩青枫在修为停止不前时,被十方镇四少之首的赵北坡羞辱奚落,于是二人立下“举贤会”前三的赌约。 靠采卖冰晶的莫霄有一子,名叫莫凡,他将来的目标便是继承父亲手艺,赚钱养家的同时可以

在上一篇学习体会中“砡知行(4) 读《解密古代天珠》学习体会之玉髓质珠饰风化现象”一文中所知,玉髓质珠饰,在地下环境中,受到风化淋滤作用,会形成了长短不一、深浅不同的裂理面,就是内风化,并没有明显的渗透胶结物质胶结于裂理面,这些裂理面并不没有贯穿至表面。那么这些裂理面,在地下环境中,继续进行风化淋滤作用和渗透胶结作用,就会有什么变化呢?

一、沁裂纹的形成

在地下环境,持续的风化淋滤作用下,造成晶体间的孔隙度越来越大,晶体间的连结力减弱,于是在古玉内应力、外部应力相互作用下,就会使得晶体间的结合力较弱的部位在应力相对集中的方向加速断裂,从而形成沁裂纹现象。沁裂纹现象一般会有晶体疏松和晶体脱落现象同时出现。

图1 距今2000年-1800年 圆板状天珠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图2 距今2000年-1800年 圆板状天珠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图1、图2是同一颗珠子不同的放大倍数,出土于西藏曲踏墓地Ⅰ区T7M1,是圆板状天珠,珠体大多深褐色。通过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晶体疏松、晶体脱落和沁裂纹现象。

书中用19颗玉器和珠饰为例,全面的解释说明了沁裂纹现象。下面就以书中最典型的珠子和馆藏玉器为例说明

二、新石器时代玉器沁裂纹现象

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远,很多玉器上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沁裂纹。

图3 齐家文化 玉刀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齐家文化六孔玉刀,材质目测为布丁石,表面打磨光滑,在长期的地下风化淋滤作用下,玉的表面形成了长短不一,深浅不同,宽窄不一的沁裂纹,且沁裂纹的线形也是各式各样,没有规律。在沁裂纹的边缘和刀背的部位能明显地看到晶体脱落现象,刀的表面也能明显地看到晶体疏松现象和壤液胶溶物胶结在刀的表面。

三、商周玉器沁裂纹现象

图3 商代 玉璋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童家嘴M1出土的玉璋,这件玉璋基本通体白化,出现了鸡骨白现象,只在部分地方露出红褐色,器身多道沁裂纹,裂纹宽窄、长短不一,裂纹中间填充壤土物质。

图 4 商代晚期至西周 玉璋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2001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玉璋,通体受沁,器身布满黄褐色的沁,是壤液胶溶物染色而成,长期受风化淋滤作用的侵蚀,出现了晶体疏松现象,在玉璋的鱼嘴部和屝牙的龙头出现了晶体脱落。在钻孔的地方,有一道大的明显的沁裂纹,在沁裂纹里面胶结了壤液胶结物,裂纹的边缘有晶体脱落现象。

四、春秋战国玉器沁裂纹现象

图5 春秋时期 玉镇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1997年浙江省绍兴市印山越国王陵出土的一组玉席镇中的一个,这件玉镇也是很大部分的玉质白化,阴刻勾连云纹,上部黑色的图案好像是用黑色的颜料绘画的纹饰(只是从表面看到,根据类似情况推测),在玉镇的中下部,可以看出由于长在地下受到强烈地风化淋滤作用产生了多道沁裂纹,沁裂纹无规律杂乱地布置在玉镇的下部,明显地看到玉质受到壤液的侵蚀,出现了明显的晶体疏松现象,且有些地方晶体脱落,沁裂纹又宽又深,失去了光泽。但在玉镇的上部,有明显地壤液胶结物形成的包浆,表面光泽莹润,有胶质感。

图6 战国 圆柱状天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解密古代天珠》

下面为天珠全图,上面为天珠左侧放大图。

这是一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圆柱状天珠,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数条沁裂纹,大小不一,较大的沁裂纹与珠体表层的晶体疏松有直接关系,且一些色素元素从沁裂纹沁入珠体内部并沿着疏松的裂理面向珠体内部渗透胶结。

五、实践

图11 玉勒子 (自藏,新老自辨别)

天珠的吸引力

左上侧在紫光灯下拍摄的珠子的一面,右侧和下面的是在自然光下拍摄的。左上侧和下面是珠子的同一个面,右上侧是珠子的另外一个面。

这是一颗在康定购买的玉勒子,对于这个玉勒子的材质也是请教了很多人,有人说是产自西藏的一种地方玉,也有人说是岫玉,还有人说像和田玉(其实不是和田玉),直到有一天在老巴的摊子上看到一个类似材质的玉珠子后才知道这种材质的在西亚地区也有,老巴叫碧玉(注:和新疆碧玉不是一个东西),我在想,绿色的老巴叫碧玉,白色的也叫碧玉,后来我在想,老巴是不是把玉质的都叫碧玉(只是猜测)。现在我们看看这颗玉勒子的沁裂纹,在紫光灯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沁裂纹和裂理面,裂纹生成原理和地下环境是一样的,壤液变成了空气中的水分和人体的汗液,同样是“失”和“得”二个过程,“失”的过程,生成了裂理面,产生经晶体疏松,裂理面发展到表面生成了沁裂纹,沁裂纹在汗液的侵蚀下形成较重的汗沁,沁裂纹呈现收缩状态,珠子通体被汗液侵蚀成黄色的汗沁。

六、总结:

1、高古玉在地下环境下,经过风化淋滤作用,珠饰表面的晶体疏松、晶体脱落现象和沁裂纹比较常见的;

2、沁裂纹严重的直接会断裂。

3、传世玉器同样也会有沁裂纹,晶体疏松和晶体脱落现象。

4、新的玉器会采用有裂纹的玉材制作仿古玉,判断是否是高古玉,主要是看玉器制作好后,在地下环境下或在传世过程中,是否经过了“失”和“得”二个过程,“失”和“得”两个过程就是老化过程。

作为一个古玩爱好者,古玩的小学生,认识肯定有不足和错误,希望专家老师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参考资料:

1、巫新华 戴君彥著 《解密古代天珠》 ;

2、巫新华 哈比布 罗丹 《西藏考古发掘出土天珠的蚀花工艺与受沁现象探析》 。

《原野·在路上》之雨过天晴

一阵风雨,

山变绿了,

天变蓝了,

平时高耸的山,

被浓雾包围了。

雾,

终究是暂时的,

太阳,

还是要挂在空中,

山,

还是那座山。

本文源自头条号:陇中山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火说」中国出土的天珠

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全国各地的古珠交流会,多数朋友认为这些珠子只有在国外有,小火也是偶然在网上阅读到了国内墓葬的发掘记录,抽丝剥茧才发现,这些我们熟悉的珠子国内也有出土,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品种都还算齐全了,且听小火娓娓道来~ 一,这些出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