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珠收藏网

天珠颜色之谜(抗染、填染、浸染)

2021/11/07 栏目:天珠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看看至纯天珠孤品十八眼天珠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科普。

镶蚀:很多古珠是经过一次或者多次染色工艺做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至纯天珠、措思天珠等。

注:千年镶蚀黑白珠

这颗珠子经过两道镶蚀工艺,中间白色部分先用抗染剂涂白,再将整个珠子投入黑色染料中浸染(图中白色部分仍有白色抗燃剂残留)。

工艺是利用碱性溶液腐蚀玛瑙珠体,从而使得颜色永固,镶蚀力度大的珠体可能会形成凹陷。

上图中的这颗珠子,中间白色部分就因为镶蚀力度太大,导致了凹陷。

目前出土最早的镶蚀珠,距今4000-5000年,在南亚印度和两河流域出土的镶蚀红玉髓珠(称为一期)。

可见人类很早就掌握了玛瑙的染色技术,并在一直使用至今。

因此,说至纯天珠的制作工艺失传则是无稽之谈,可能某些染料无法恢复倒是有可能,但是在现如今的科技水平下,搞定这些染料应该不是难题。

所以,如今仿品珠子大行其道,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注:高仿尼泊尔黑白珠

这颗仿品珠子,除了一些古珠老鸟可以一眼识破以外,染色工艺确实无懈可击。

或许有人会质疑,有些珠子会不会用了三道染色工艺呢?类似下面几张图:

中间黑,两端白的珠子的染色方法一样,只是换了个位置而已。

如果你想要线珠,也可以搞定。

就目前小火说见的黑白珠和线珠,但是确实有的珠子感觉很像白化过,或许是因为选材的原因抑或是抗染剂覆盖的原因。

有的珠子抗染剂部分会全部打磨掉,有的珠子则是将抗染剂作为一种颜色存在。

比如我们常见的镶蚀红玉髓珠,只经过一次染色工艺。

这种一次镶蚀工艺的珠子上的白线部分,非常有可能就是抗染剂做为了成品珠体的颜色存在。

其实,红玉髓的部分也不是天然的颜色,先民早就已经发现暴露在空气中的红玉髓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颜色变得越来越红。

因此,在染色后对珠子进行加热使白线部分永固的同时,也对红玉髓进行了加热,从而加深了红玉髓的颜色。

以上的染色原理还原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标本数量的扩大,我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一颗至纯双虎牙天珠是一颗土珠戴了一年戴出来了越戴越漂亮

同样是通体白化,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有的不透,有的很透。

这是用料的原因?还是先民刻意为之来区分珠子的等级呢?

注:千年措思虎牙天珠

这一道白化工艺的效果差异也正是区分至纯和措思的指标之一。

措,在藏语中是湖或海的意思,或许正是由于措思天珠的白化后透光效果而得名。

沿着这条线继续观察,我们又会发现措思天珠的染色工艺丰富多彩且更有意思。

不但有白化,还有糖化工艺,还有染色流程更有特色的三色珠出现。

为如下三种形态:

形态1,在天然缠丝玛瑙上一次染色而成,利用抗染剂画出所需白色图案后通体染色(可以是黑色或者糖色);

形态2,通体白化后用抗染剂画出所需白色图案,然后再通体二次染色,这个形态与至纯天珠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但相对于至纯天珠更透;

形态3,先通体染色(不一定是通体染白,可能是糖色),不使用抗染剂画图腾,而是用黑色染剂在白化或糖化后的珠体上直接绘画图腾;

注:图中第一排为形态1,第二排为形态2,第三排为形态3,图片摘自《喜马拉雅天珠》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措思天珠,即三色措思。

三色措思的工艺与以上形态1和2的措思天珠不同,不使用抗染剂画出白色预留图案再通体染色的工艺,而是使用三种颜色直接全部覆盖(填染)珠体表面,白色部分应该是抗染剂。

注:图片摘自《喜马拉雅天珠》

以上文中所提及的几个染色工艺:抗染、浸染、填染。把这三个词搞明白了,镶蚀珠的染色工艺基本也就搞清楚了。

我们来看这个尼泊尔七线珠,珠体呈现三种颜色。白色线部分很明显为抗染剂,且珠子没有做过白化工艺,那黑色部分是怎么做上去的呢?

有可能是填染么?我们用示意图表示:

有没有可能更为复杂呢?类似这样:

浸染黑以后,将两端的抗染剂打磨掉,白线是画在侵染黑底色上的,而不是先画白色抗染线再填染黑色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骠系(PYU)三色珠上。

注:图片摘自《喜马拉雅天珠》

与尼泊尔七线珠相比,这种三色红玉髓的底色是红而不是白。

通过观察更多的标本,小火更倾向于先画白线,后填染黑色的工艺流程,也就是说白线的存在意义在于区隔,防止黑色染料外溢。而非是覆盖黑色部分。

本文源自头条号:般若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条宇宙无敌哇塞天珠手串搭配

今天这条手串搭配的起因就是收到了一颗超级好的老台湾天珠,润度/包浆/风化都非常好,还有着直径12.3mm,对孔16mm的傲人身材,所以怎么花时间搭配都值得。  手串的主体选直径8.8mm的极致黑材质,规矩的同时手感无敌。目前主流的手串基本都是选这种极黑,看着